要正確解讀護膚品的成分表,可以遵循以下步驟:
了解基本概念
INCI名稱:每個成分都有一個INCI名稱,這是一種國際通用的標準名稱。例如,水在成分表中的INCI名稱是Aqua,甘油是Glycerin。
數字和符號:成分表中的數字通常表示成分的濃度,如“1%”表示該成分占整個配方的1%。符號如“+”表示配方中還有其他未列明的成分,“-”表示該成分不含有某種物質。常見縮寫詞如“PEG”代表聚乙二醇,“MEA”代表醇胺。
熟悉常見成分及其功效
保濕劑:如甘油、透明質酸等,主要作用是保持皮膚水分。
油脂:如霍霍巴油、橄欖油等,用于滋潤和保濕。
乳化劑:如山梨坦橄欖油酸酯,用于穩定乳狀液。
增稠劑:如卡波,用于增加產品的粘稠度。
功效成分:如維生素C(抗壞血酸)、視黃醇(A醇)、水楊酸等,具有特定的護膚功效,如美白、去角質等。
防腐劑:如苯氧乙醇、尼泊金酯,用于防止產品變質。
注意成分的排位順序
排位順序與重要性無關:化妝品的配方架構一般包括水、油、防腐劑、乳化劑、增稠劑、pH調節劑、功效物質等幾部分,這些部分都是配方骨架中不可或缺的,但并不是越重要排位越靠前。
0.1%紅線:根據新規定,所有不超過0.1%(w/w)的成分應當以“其他微量成分”作為引導語引出另行標注,并且可以不按照成分含量的降序列出。因此,一些想宣稱的功效成分可能會在微量成分的前幾位,這并不一定是因為其添加量高,而只是為了讓人產生添加量高的錯覺。
查詢和驗證
甄別正品:可以直接上藥監局網站上查詢產品是否備案注冊過,從而確保產品的安全性。
查詢產品功效:從功效摘要的入口可以查詢到產品所具備的功效,為挑選適合自己膚質的護膚品提供參考。
通過以上步驟,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護膚品的成分表,從而選擇更適合自己膚質的產品。